我国钢结构产量达5千万吨 十三五要破1亿吨
2016-03-09
2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朝阳市君成钢构彩板厂(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推广应用钢结构建筑,结合棚户区改造、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实施,开展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试点,大幅提高钢结构应用比例,并将其作为推动钢铁行业升级的内容,与严禁新增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法监管并列为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主要任务。
钢结构建筑是绿色建筑的主要发展趋势,作为消耗钢材主要的产业之一,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方式。尽管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钢结构生产第一大国,但是钢结构用钢量仅占我国钢产量的5%~6%,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我国钢结构发展也面临诸多发展瓶颈。因此,在“十三五”时期,如何破除发展瓶颈,大力促进钢结构推广应用,不仅有利于推动建筑行业绿色发展、产业升级,也有利于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提高钢材利用档次。
“回顾我国钢结构的发展历程、梳理限制钢结构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促进钢结构发展的对策、制定推进钢结构发展的路线,对促进我国钢结构市场的发展、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促进传统建筑产业升级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1月26日,在2016中国钢结构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钢结构协会会长、中冶建筑研究总院院长岳清瑞就“十三五”我国钢结构产业如何进一步发展问题如是说。
三大环节的瓶颈问题
针对目前我国钢结构的现状及发展的瓶颈问题,岳清瑞说,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钢结构行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据介绍,2015年,我国钢结构产量达到5000万吨,产业规模世界第一;千吨规模以上的钢结构制造企业超过3000家,专项施工资质企业突破1万家。2007年~2015年,我国钢结构产量保持了年平均增长率15%以上的速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钢结构大国。目前,社会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钢结构是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形式和发展方向,这一共识将十分有利于化解我国钢材产能过剩的困难局面。
回顾我国钢结构发展历程,目前制约我国钢结构发展和推广的问题有两大类,分别是人员与技术层面瓶颈问题、市场与监管层面瓶颈问题。这两大类问题广泛存在于技术研发环节、工程化应用环节和市场化推广环节。
技术研发环节。在人员与技术层面,突出的瓶颈问题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高性能结构体系与高性能钢材应用瓶颈;第二,钢结构建筑围护体系,特别是住宅三板体系瓶颈;第三,防火、防腐性能,特别是涂层耐久性瓶颈。在市场与监管层面,突出的瓶颈问题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钢材标准与国际不接轨,国际间设计规范转换缺失;第二,钢结构抗震设计及产业化标准体系亟须改革完善;第三,缺乏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市场平台。
工程化应用环节。在人员与技术层面,突出的瓶颈问题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钢结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特别是专业设计人员;第二,全寿命周期的设计、施工、生产一体化技术有待建立;第三,钢结构标准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技术欠缺。在市场与监管层面,突出的瓶颈问题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钢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定位模糊;第二,钢结构质量监督与产品认证的力度不够;第三,设计、施工、生产脱节,效率和效益普遍较低。
产业化推广环节。在人员与技术层面,突出的瓶颈问题存在于以下四方面:第一,钢结构住宅体系和围护体系;第二,中小跨度桥梁结构与养护系统;第三,室外裸露钢结构与海洋结构防护;第四,国标钢材与国外标准代换设计。在市场与监管层面,突出的瓶颈问题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全产业链的优化分工与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建立;第二,产业化政策、法规、规范体系还不健全;第三,行业监督不到位,恶性竞争导致质量参差不齐。
突破发展瓶颈的三大策略
岳清瑞认为,应该对钢结构行业人员瓶颈、技术瓶颈、市场和管理瓶颈分别提出应对策略。
针对人员瓶颈问题,应大力实施钢结构人才战略,建立起多层面的钢结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集全社会之力,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多层次的专业人员梯队,包括高层次人才(院士、专家、设计大师、总工程师、企业家等)、中层次人才(研发人员、设计师、工程师、专业技师、检测师等)和基本操作层人才(技术工人、产业工人等)。当务之急是加强专业设计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
针对技术瓶颈问题,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设立钢结构研究与教育专项基金,充分利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建立企业、学术界及大众创业相互补充的创新体系,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一是结构体系创新与标准规范改革;二是建筑维护系统配套及产业化;三是标准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技术;四是全寿命周期的设计、施工、生产一体化;五是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其中,依托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应重点做好高性能钢结构和组合结构等绿色高性能结构体系的示范和应用,解决好钢结构工业化、建筑部品与构配件制造、建筑产业化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展高性能结构材料和新型建筑围护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并完善基于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的信息化技术。